当前位置:首页 > 领导决策

孙子兵法中为“君”的十二大IQ与EQ(下)

    孙子兵法中,虽然整篇讲求的都是一种“制人而不制于人”的积极攻取战略,但通过全篇的分析,并非只讲攻,不讲守,如“军争之难也,以迂为直,以患为利”、“可胜者,攻也;不可胜者,守也”都讲求一种攻守相应的策略,这与老子的“以退为进”、“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曲则全,枉则直”的策略可谓相互照应。

  而孙子兵法中在为“君”的策略上,其策略思想其实更贴近于老子的精神,那就是:欲“擒”故纵,以退为进!其实在企业管理中,一个企业家的领导力核心优势也正于此!本文将从四个层面再来分析孙子兵法中为“君”十二大IQ与EQ的领导力素质。

  一,善于纳谏,切勿刚愎。孙子兵法云:“战道必胜,主曰无战,必战可也;战道不胜,主曰必战,无战可也。”战场风云,变幻莫测,因此为“君”制定的战略,很大程度上,都会应着天时、地利、人和方面的因素而调整。这就会遇上两种情况:一,“君”处前线,是三军主帅,为前方决策者;二,“君”处后方,是三军支援方,为幕后策划者。关于第二种情况,即“君”为幕后策划者,这种情况下,由于不在战场前线,所以“君”与前方主帅在沟通方面往往会存在一些障碍,而这种情况下,由于这种情况,为“将”的往往手撑军政大权,“君”往往心有“畏惧”,而这时候,“君”身边的人的一些话,包括谗言,就会对“君”起到决定性效果。而这时候,“君”就要“善”于纳谏了。什么叫“善”?其实就是辨别“谏”的真伪好恶。三千年前孔子提出的“浸润之谮,肤受之朔”正是这个道理,即是要懂得“辨别如春雨一般令人愉悦、却能让人肌肤慢慢腐蚀的话或动作”。表面的好的,不一定利于大局;表面上不好的,也许恰恰能助于在大局发展。关于第一种情况,即“君”前方决策者,为三军主帅,在这种情况下,“君”更要做到两方面:第一方面,“君”要善于听从下属建议,好的建议要采纳,不好的建议也不能反驳,要“安”而用之,“静”而待之;第二方面,“君”切勿刚愎自用,不要事事独断专行,对于重大军事行动,务必做到广听贤将谋士建议,以最终定夺。秦汉末年,楚汉争霸,很多时间,项羽完全可以全面消除刘邦这一军事集团,而项羽因为太自信及刚愎自用,以致于独断专行,错过了一次又一次彻底解除竞争对手的机会,甚至在最后的“亥下之战”也从未跟自己的下属商量,自我定下“快战”的策略,以致一败涂地。

  启示:

  孙子兵法的这一段话告诉我们:不管自己是否是前线的“一把手”或是慕后“一把手”,都要善于纳谏。广来言路还不够,这只是一个管理者的“初级阶段”,还要做到“善”于听谏、纳谏,善于分析谏的优劣,权衡利弊,这样才是一个管理者真正做到善于纳谏的“高级阶段”。古代帝王将相头上的帽子两边各有个珠子,叫“充耳”,意思是说“要该听的听,不该听取的不听取”,“充耳不闻”的成语即来源于此;帽子前后各有一排“珠串”,意思是说“要该看的看,不该看的不看”,“视而不见”的成语也出自这里。因此,作为管理者或决策人,一要善于纳“谏”,二要善于听“谏”,三要善于用“谏”,如此方能真正“纳谏”,集思广益。

  二,象事知器,占事知来。“象事知器,占事知来”来源于易经,全句为“变幻云为,吉事有祥;象事知器,占事知来”,意思是说:对于任何事情,都要有先见之明,预知之能,这样就能“知微察著,预见未来”了。孙子兵法云:“故明君贤将,所以动而胜人,成功出于众者,先知也。”这是说,为“君”如果要取得成功,比别人更智慧,告的是自己预见未来的“先知”能力,而这种“先知”与易经的“知来”不谋而合,都强调“预则立,不预则废”的战略思想。其实,一个为“君”的“先知”理想的形成,与其自身的修养有很大关系,古今中外,有理想的君王往往具有超凡的先见之明,如三国时期的蜀国的“准君王”诸葛亮一开始便提出要“得荆州,取益州”,方能形成与曹魏与东吴三国鼎立,以备“天下有变”,即可直取曹魏大本营,一统中原的战略思想。而往往没有理想、安于现状的君王,其“先知先见”能力往往很平凡,而正由于安于现状,因此会在“懒惰与失败”中循环,最终走向衰亡。既然为“君”的“知来”能力这么重要,那么这个不可知的“未来”又包括哪方面呢?主要有四方面:一知“人之来”;二知“天之来”;三,知“地之来”;四知“道之来”。“人之来”即自己的将帅兵众实力与优势;“天之来”即日月变化之优劣;“地之来”即山林、险阻、沮泽利弊;“道之来”即舆论形势利害优劣。本人以为,这是孙子兵法“知来”的四要素,对于为“君”来说,缺少哪一项,都将顾此失彼,不能“全胜”。

  启示:

  孙子兵法这段话告诉我们:一个优秀的管理者或决策者,其实就是一个优秀的策划家。策划是什么?就是对未来要发生或即将发生的事物或发展方面,有一个分析、预见与判断能力,以防止事情向不利而向有利的方面发展。企业管理中的主要包括四大块管理内容:一生产;二销售;三行政;四技术。每一模式的内容,只要是有经验的管理者或执行人,都能预见到什么“时”、什么“地”,会发生什么情况,危机应该怎么处理。只有没有经验的人,才会预见不到事物的发展状况,以致于导致“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被动状况。

  三,重视事实,切勿臆造。孙子兵法云:“先知者,不可取于鬼神,不可象于事,不可验于度,必取于人,知敌之情者。”孙子兵法这段话是为“君”在预测一件事情之前,不能靠占筮方式求神问卜获得,也不能凭借自己往常的经验,还不能靠日月星辰的方位变化而获取,而应该靠人去搜集,去打探真实的情况,即要“立足于现实情况”。商朝未期,周王在攻打商纣王时,摆开大阵势地“求神问卡”,姜子牙这时候说了一句很重要的话:打败靠的是人,你怎么能靠死板板的一块龟壳、几根箸草,就决定全军的战略方向呢,占卡问卦只是一种形式,可以为“君”及将帅提供一个参考,却不是依据。周王这次出征前,虽然卜的是凶卦,但最终却打了胜战,最终建立了周王朝。这说明,为“君”的战略思想,务必以事实为依据,这是为“君”决策的根本。其实,在历代的战争中,为“君”的愚昧之处,不在于其自身不聪慧,而在于往往凭其自身的经验,然后妄自做出决策,而这种决策往往很“受伤”,很致命,因为“经验”主观性太强,往往停留在过去的成功经验里,随着时间的变化,外面的环境变了,那做出的决策肯定会有所偏差。正如阿里巴巴网站,因为当时网络发展迅速,其外已形成了很强大的人群流,因此虽然其刚开始只是一个论坛,但其抓住了机会,然后令马云成为全球网络巨子。其实,并不是马云成就了自己,而是外面的“势”成就了马云,只是马云抓住了那个“势”,所以他成功了,而为什么不是你,或者我呢?这就是领导人素质。孔子说:“时也,势也。”正是这个意思。立足于现状,把握当下的情况,这就是孙子兵法倡导的“先知者,不可取于鬼神,不可象于事,不可验于度,必取于人”的重视事实的思想理念。

  启示:

  孔子说:“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不如今。四十五十而不闻也,亦不足畏也。”对于企业的管理者或决策人,经验虽然重要,但不是决策的核心依据,核心依据必须来源于人,必须立足于实现。而现在很多管理者或决策人,往往凭着自己的经验,然后“自老卖老”,甚至对于晚辈“求全存备”,以致于不敢放权放手:别人专业技术好,就说其政治素质;别人政治素质好了,又说别人没有合作精神。其实,对于晚辈,应该以辩证的眼光去看待,应该做到由“扶一把、执鞭绳、送一程”变为“扶一把、放鞭绳、任驰骋”。正如前风后浪追前浪,一个人“四十五十而不闻,亦不足畏”。其实,这也是现代管理企业,很多“拼一代”不敢放权“富二代”的原因。其实,事事掌权,还不如逐步放权,以其做的事实为依据,来评估其“富二代”的接班能力。而很多企业,也是这样做的。

  四,物壮则老,不可逞强。孙子兵法中跟“君”有关的很刺眼的一个成语叫“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笔者认为,这既包括为“将”的执行思想,也包括了为“君”的战略思想,这中间既包含信任、包容的理念,也包含为“君”和为“将”的处世哲学。对于为“将”,采取“君命有所不受”的策略,是下下策,正如易经所云“龙战于野,其血玄黄”,采取这种方式的后果,无非是两种:一,相互包容后,相安无事;二,相互猜忌,然后“龙战于野”,闹得全国动荡不安。不管为“君”还是为“将”,说到底,都是普遍人,是普通人便会有欲望,有追求,但这种追求是可以节制的,是需要控制的。老子说:“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夫惟弗居,是以不去。”这就告诉我们,特别是一个为“将”之人,对于事物要分析地看待,不要让自己的所作所为超出了别人的容许范围,否则就是“功亏一篑”,落地“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悲剧下场。孔子说:“劳而不怨,恭而不侮,泰而不骄,威而不猛,惠而不费”就是指对于别人要懂得采用不同的策略,特别是“惠而不费”意义更加深远,即要一个为“君”之人要“善于与自己的下将帅分享得到的胜利果实,要赏罚分明,公正廉明”。对于为“君”与为“将”都追求的财富与地位,老子还说:“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这也是要告诉我们,不管在为人还是处世方面,都不要太过于苛刻,对于为“君”来说,“金玉满堂”是无法永远相守的,是守不住的;对于为“将”来说“富贵而骄”就有可能“物壮则老”,就可能“自遗其咎”。古语云:“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其实,为“君”与为“将”,都是如此。老子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知能胜,天下无以易之。柔能胜刚,弱能胜强,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正是这个道理。

  启示:

  对于企业的决策者,不一定要很强势。孙子兵法告诉我们:为“君”的人更重要的不是强势地去攻取,而是要懂得“守”,要以退为进,采取以柔克刚的策略。因此,为“君”的策略在孙子兵法中更偏重于老子的“无为”思想,要在无为中达到“有为”。而这种思想,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就是要加强领导人的“软实力”,加强“软威力”;而中层管理者,要善于了解与分析上层领导人的这个“软实力”“软威力”,以达到真正上下配合默契的目标。

  通观孙子兵法全书,为“君”的思想由于偏重于老子的“无为”思想,因此,可以得出孙子兵法的两大整体思想:一,理念策略方面。对于任何事情,都要积极、主要地去攻取与谋求,但同时要懂得攻守相备,攻的时候快速反应,守的时候做到“深间不能窥,智者不能谋”。二,互动层级方面。对于为“君”,即现代企业的高级管理者,要偏重于要加强自己的“软实力”,“软威力”,而于对于为“将”,即现实企业的中级管理者,要偏重要加强自己的执行能力,同时懂得“阴阳相济”的处世哲学,不要“过甚,过泰,过骄”。

  孙子兵法“攻守”相益的思想,其实与易经的思想一脉相承。易经云“天尊地卑,乾坤定亦;卑高以陈,贵贱位亦;动静有常,刚柔断亦”,说根本就孙子兵法“攻守”策略的起源。“君”是尊的,“将”是卑的;“君”是静的,“将”是动的。这就又与老子的“无为”思想紧密结合在一起。

  因此,孙子兵法虽然讲的是一部攻取的书,但其同时也教人为人处世与防守自立的书。他既能给为“将”者,即中层管理者及基层人员予智慧,也能给为“君”,即高层管理者及决策层予智慧。

  孔子说:“君待臣以敬,臣事君以忠。”讲的就是为“君”与为“将”最直接、最简单、也最有效的方法,也是为“君”之人“无为”



>> 上一篇:
孙子兵法中为“君”的十二大IQ与EQ(中)
>> 下一篇:
如何巧妙下达指令

>>推荐阅读文章:

  • 微信咨询,获取团报名额
    领取更多优惠!
    了解同学资源!
  •    

更多疑问 全面解答

在线为您解答所有疑惑

免费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