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领导决策

孙子兵法中为“君”的十二大IQ与EQ(中)

    在上次《孙子兵法为“君”的十二大IQ与EQ之一》中,我们分析了为“君”要具备择将、看大局、君臣关系处理及善于放权等四大领导者素质,本章将从用间、人事任命权、战略决策、气度涵养等四个方面来分析孙子兵法中为“君”的领导力素质。

  一,善于用间,重视谍报。谍报,做为孙子兵法中“知此知彼”、“知天知地”中最常用、最重要、最有效果的分析敌我优势的一种工具,在历代王朝中都引起上至君下至庶民的重视与运用。孙子兵法对为“君”的用间智慧,在书中有很重要的篇幅来介绍。“明君贤将,能以上智者为间,必成大功。此兵之要,三军之所恃而动。”意思是说:一位有策略的的君主贤将,如果能聘请或挖掘、利用有智慧的人为间谍,那么大功可成,这是作战的基本要求,是用兵作战的依据。这说明,用间,在作战中是极为关健的。同时,孙子兵法还提到要有“实事求是”精神,即“不可取于鬼神,不可象于事,不可验于度,必取于人,知敌之情者也”,要“立足事实,善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作用,用事实说话”。对于用间的“五间”即“乡间、内间、反间、生间、死间”,孙子兵法认为最关键的要于“反间”的作用,“五间之事,主必知之,知之必在于反间,故反间不可不厚”,都说明对于“反间”的人,一就是地位和荣誉上要重视他,嘉奖他,二是在物质上要厚待他。其实古今中外,有谋略的政治家都是一个优秀的“用间高手”。“殷之兴也,伊挚在夏”,这说明商汤王之所以战胜夏朝,建立商朝,很重要的一点是有伊挚这个身处夏国的间谍;“周之兴也,吕牙在殷”,这说明周文王之所以战胜商朝,建立周朝,是因为有吕牙这个人在提供源源不断的信息。很多研究《易经》的人说,周文王当被商纣王囚禁于监狱的时候,周文王是靠卜筮,然后最终达到“预见未来”的目的,但从孙子兵法的这句话可以得出,周文王之所以能“预见未来”,不在于卜筮,而在于会“用间”呀——虽然这跟周文王个人本身的智慧与修炼有关。其实,在其他王朝,“用间”之术,可谓有过而未之不及之势,如三国的曹操其实就是一个用间高手,民间至今流传的一句谚语叫“说曹操,曹操就到”,这说明曹操在各级机构都有自己的间谍队伍的,他是很重视谍报体制建设的。

  启示:

  在企业管理中,做为最高决策的董事长或CEO可以做到不参与具体的行政事务,但不能把自己完全地与企业断绝关系,关于基层甚至中层的人事任命可以放权,但不是说“放任不管”,而要“有放有放”,这就叫求一种策略,即在企业内部建立自己比较忠实的“亲信”队伍。而这种“亲信”一定不要显现出来,一定要隐藏两者的关系,要成为“暗”间,而不能成为“明”间。如果这支“亲信”队伍,成为了“明”间,那无疑是失败的,既不能保护别人,也让自己的组织由于你的参与,变得“混乱不堪”,让高层管理者,包括CEO畏首畏尾,不利于组织的和谐发展。因此,用间很重要,隐藏自己的“间”更重要。用得好,能第一时间掌握企业信息,用不好,只会让企业组织受挫。因此,企业高层用间,是把双刃剑。

  二,紧握高层任命,打造核心团队。通观全篇孙子兵法中,在“君”“将”的关系处理上,书中潜藏的一个最主宗旨就是:为“君”要“无为”,为“将”要“有为”!这与老子的“无为”思想是极为相近的。但老子的“无为”并不是真的不作为,而是在不作为中“有为”,他是“假无为,真有为”,而孙子兵法中为“君”的无为思想,也是一样的道理。为“君”的可以不统领全军、领兵打战,但在高层将领的任命上却不能有丝毫的马虎,提倡要慎之又慎。“凡用兵之法,将受命于君,合君聚众,变和而舍”正是说明,为“君”一定善任命自己的高层将领,以形成自己的核心执行团队。其实,为“君”对于为“将”的任命权,并不是剥夺为“将”的执行权力,恰恰相反,是为了保证整个国家与组织的安全。为“君”的无为,不是把自己全权的行政事务权,都交付于为“将”,如此为之,那就是一个危险的信号,离傀儡的角色也就相差无几了。正如清朝末年的“帝后这争”,一个老太后以“垂窜听政”的策略就把光绪帝排斥到帝权之外,因为没有高层任命权,没有形成自己的核心团队,甚至在关键时期连“维新变法”的忠实分子都无法保护,这样,谈何管理一个国家,让国家贯彻自己方针政策呢!汉高祖刘邦是个深谋远虑的政治家,他“智慧谋略不过张良,管理国家不如萧何,带兵打战不如韩信项羽”,面对困难,说的最多的就是“为之奈何”。从“为之奈何”这个词可以看出,刘邦是真正是个“无为之人”了,但正是这么一个“无为之人”,其却对于高层人事的任命充满“戒备之心”:当其与项羽徐州一带打得难解难分、要求远在山东的韩信支援,韩信说让刘邦任命其为“假齐王”时,刘邦就严重“聪明”起来,因为刘邦知道,任命了“假齐王”就相当于承认了异性诸侯王的存在,而刘邦的目标是建立一个“家天下”的王朝,以消除异性王侯对中央的威胁。

  启示:

  现代企业,高层领导者的素质,可能不像中层管理者那样可以用成绩来评估,且显而易见,但并不意味着领导领导者,尤其是最高决策者要参与到具体的事务中。最高决策者,包括CEO要在工作中尽量地表现“无为”,但这种无为,不是说真的什么事都不做,对于部分高层管理者,如CEO的人事决策权,必须紧紧的抓住手上,尤其是在股份制企业和上市企业,这种对部分高层管理者的人事决策权的作用尤为重要,否则在关键时候会有使整个组织受损的危机,不利于企业的健康发展。

  三,重视战略,决策要慎。战略是什么?就一个组织要带领自己的成员最终要到达什么样的地方,过什么样的生活,是一个组织总目标、总方向。战略决策正确,即使中途遇上挫折,只要时间和资源允许,最终能到达自己的方向;战略决策不错,就相当于把一个组织的人带到相反的方向,成功的机会只会越来越远。孙子兵法说:“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意思就是说,一个领导者要对于“战”与“不战”这样涉及到千万百姓生计及国家安危的大事,必须慎之又慎,要拿捏得懂,要有明智的“决断力”。三千多年前,孔子说了一句话叫“时也,势也”,其实战略也是一样的,要讲求“天时、地利和人和”,缺少一条,都不能草率地制定战略,更不能妄自实施,一意独行。战略一制定,如果中途要更改,将会造成“动一牵动百发”的局面,将破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成本。正因为如此,孙子兵法提出,要“夫战胜攻取,而不修其功者凶,命曰费留”,故要求“明主虑之之,良将修之”,“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要“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因此如果不这样做,那么虽然“怒可以复喜,愠可以复悦”,但“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所以“明君慎之,良将警之,此安国全军之道也”。三国时期,诸葛亮数次北伐,最终均无功而返,其战略是否符合“国家利益”,我们不好讨论,但至少可以从一点得出结论,就是“曹魏这个政权,还没有到灭亡的时候”,他有支持的基础,即“民信”,因此,虽然诸葛亮扛着“恢复汉室”的大旗,但“恢复汉室”的这个势,已经不复存在了,因此,无论如如北伐最终者以失败结束。抗战时期,日寇想侵吞整个中国,其目的达到了吗?也没有,因为虽然中国那时候军阀混战,积贫积落,但日本军阀却错误地估算了自己的实力,认为只要几个月,几年就能吞并整个中国,孰不知打了七年也没把中国吞并。虽然现在日本仍然在叫嚣打败他们的是美国人,相信只要美国不帮忙,整个中国就被他占领了。其实这是自欺欺人。因为,即使日本真的占领了整个中国,就如当年蒙古族、满族一统中国一样,但最终的结局是,不是蒙古族、满族同化了汉族,而是他们最终融合进了汉族。因此,日本最终失败,是显而易见的,因为其高估了自己的能力,战略本身就存在问题。

  启示:

  现代企业管理里,战略的作用已经显而易见,但怎么样制定真正的战略,未必是企业决策者能够真正做到,这正是现在很多企业家盲目地实施所谓的多产品经营或多元化经营,以致造成重大的决策失误。一个领导者最重要工作职责就是要做战略规划,而战略规划怎么做,正不正确,就是领导者要重点关注的内容。同时,战略制定后要正确地实施,同时要去评估和检测。最忌讳的战略是三种:一是最高决策力突然想到的战略,二是不经过调研“想当然”的战略,三是战略实施过程中不监督实施进度、不评估、听之任之的战略。

  四,宽厚仁义,有容乃大。我提出这个观点,有研究孙子兵法的人也许会提出反驳意见,说:“既然要打战,那还讲求什么宽厚仁慈及有容乃大的道德仁义。讲道德仁义的话,不要打战不就行了。”是的,这个观点是对的,正如历史上的让人可笑又可恨的宋襄公,当敌人正在渡河时,下面的谋士劝他要“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他说“不能打,打了就不义”;当敌人渡完河,还未休整好时,下面的谋士又劝他要“以虞待不虞”,要“乱以取之”,他仍说“不能打,打了就不义”,结局的最后,是自己被人打败,弄得全军覆灭的后果。因此,从这个角度讲,打战是不需要“仁义”的,要讲“仁义”就不要打了,既然都开战了,那只能兵来将挡,水来土淹,只能刀兵相见了。但是,孙子兵法里讲的“宽厚仁义”最重要的是讲求一种谋略,是一种战术,并且这种战术运用得好,就会真正的起到“软兵器”的作用,功能完全不输于“硬兵器”。而且,这种“软兵器”的策略也不能同“假仁假义”相提并论,因为这种谋略在战争中确实能达到维护自己集团的利益,也能达到维护敌国集团的利益,“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即是这个道理。人生就是一个修炼场,正如一个曾经劣迹斑斑的人,要其做一件或两件好事容易,可只要其接下来做无数的好事,那么就是一个过而能改的善良之辈。因此,宽厚仁慈,是一个为“君”很重要的领导力和领导素质,对于自己的“将”要善而待敌、宽而待之、信而待之,如此才能使“将”真正成为自己的得力助手,为国家冲锋陷阵,死而后己。“士卒善而养之,可谓胜敌而益强”,虽然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对于投降过来的敌人,要善待他们,这样才能壮大自己,打击敌人。其实这句话,还包括着,对自己的“将”也要“善而养之”。“君命有所不授”意思是说,为“君”不要因为“将”的冲撞自己就给对方小鞋穿,要有怀大才的度量,只要不违反原则性的问题,就要容纳得了“将”的种种直率与缺点。孔子说“君待臣以敬,臣事君以忠”,只要为“君”的人能对自己的“将”以礼待之,那么“将”就以“事君以忠”,上报国家,下护黎民。

  启示:

  有一句话叫“创业难,守业更难”。对于领导者,不管创业还是守业,都必须提升自己领导力的各项修养,而领导力的有两个方面:一个是“硬权力”,即行政任命权;另一个就是“软权力”,即个人仁德的修养。孔子说:“为政以德,辟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即是讲领导者个人的修养,更具体点就是对自己的高层经理和基层员工有一颗关爱之心、包容之心。每个人都有缺点,不能因为下属的一点点错误,便一棍子打死,只有做到大家认为是“仁之义尽”,最后才能采取“先礼后兵”的策略,如此才能树立个人的“软权力”。(后文待续)

  作者系知行力策略



>> 上一篇:
孙子兵法中为“君”的十二大IQ与EQ(上)
>> 下一篇:
孙子兵法中为“君”的十二大IQ与EQ(下)

>>推荐阅读文章:

  • 微信咨询,获取团报名额
    领取更多优惠!
    了解同学资源!
  •    

更多疑问 全面解答

在线为您解答所有疑惑

免费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