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领导决策

孙子兵法中为“君”的十二大IQ与EQ(上)

    孙子兵法全篇上千字,无外乎就是两点:一是为“将”的谋略,二是为“君”的谋略。关于为“将”的谋略,我在上一篇《孙子兵法中为“将”的IQ与EQ》中做了分析,本章将来分析一下孙子兵法中为“君”该讲求什么谋略,即为“君”要具备的IQ与EQ。对于现代管理来说,分析孙子兵法中为“君”的谋略对于企业高层进行战略管理、人事管理及设计,均有很深邃的启示。

  孙子兵法全书对于“将”与“君”职权有明确的规定。在书中,描述“将”的字眼用得最多的是“善战者”、“智者”、“知兵者”、“贤将”,其偏重于冲锋陷阵型,具有很浓厚的“决策权”;描述“君”的字眼用得最多的是“明君”、“主”、“明主”,其偏重于后方支援型,具有很浓厚的“放任权”。因此,既然为“君”具有很浓厚的“放任权”,那么这个君是否就无关紧要,是否可有可无?对于拥有无限权利的“将”,“君”如何才能驾驭他呢?通观孙子兵法,其告诉我们,为“君”主要需具备十二大主要谋略。

  一,重视择将,懂得观人。一个君最重要的不是自己的智慧有多高,自己如何身先士卒、骁勇善战,最重要的是自己会懂得识人、择人、任人与用人。孙子兵法对于择将,其标准就是一个,即“智、信、仁、勇、严”。关于什么是“智、信、仁、勇、严”这在《孙子兵法中为“将”的IQ与EQ》一文已做一相应畅述,这里不再展开。“将”是什么?“将”就是自己的左膀右肩,择得好,就是自己的良友,为自己排忧解难,共担患难;择不好,就会使自己陷于更加被动的局面,更别说休戚与共了。历史上,因为择将不对的事例,可谓举不胜举,即便如一代枭雄、智勇双全的三国大政治家、谋略家曹操也会有走眼的时候,最大的择人败笔莫过于漏过司司懿这个危险分子,以至曹魏政权不过四代便为司马家庭所篡。另一个例子便是三国时号称“羽扇纶巾”即能“强虏灰飞烟灭”的大策划家、政治家诸葛孔明了,一不留神对既能“谈今说地”,又能“指点江山”的马穗看走了眼,以至于大意失街亭,从而散失了北伐曹魏的重要根据地。另一个例子就是汉景帝的老师晁错,虽然有战略眼光,提出“削番策”的方针政策,但其只能是一个策略家、政治家,因为他提出“削番策”后,并没有分析其推行以后将会遇到的利与敝,特别是没有提出可操作性的系列的策划方案、应对方案,没有具体的措施去支撑其“削番策”的战略方案,因此其只能算是一个战略型的策略家,而不算是一个实用型的既懂战略又懂策略的策划家、军事家。

  启示:

  其实,现实生活中,包括政治机构和企业管理中,人才无非是四种:一种是“会说不会做的”,这类人属于公关型人才,可付之之外部公关工作;二是“会做不会说的”,这类人属于实干型人才,可付之细致工作;三是“会说又会做的”,这类人属于实用复合型人才,可委之大任;四是“不会说也不会做的”,这类人属于杂草型人才,放任之,不闹事即可。因此,有些人能“谈天说地,指点江山”却不一定能“纵横驰骋沙场”,这类人是天生的纵横家、演讲家、策略家,但不一定具备很强的处理事件的现场决断力和带领团队勇于进取的执行力,对于这类人,企业或国家可以高薪聘请,但却不一定要把决策权重托于他,而马穗和晁错恰恰是这种缺乏决断、强有强执行能力的人。而对有些“讷于言”的人且具备超凡团队管理能力人,倒可以委之以重任。

  因此,既然对于择将这么重要,那怎么去择呢?孔子给我们指明了一个方法,即要“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对于选择一个人,要“看他的动机,要看看平时的细微的表现,要看他在危险、危险的环境中所表现出的心态”,这样,就能比较正确地择人了。

  二,重视大局,顺应潮流。孙子兵法认为,一个为君的人,可以不像为将一样要懂天文、地理、历法及作战的种种技巧,但不能不重视大局,不能不顺应。孙子兵法认为,战争要取得胜利,要看“道”、“主孰有道”,即要看这个国家的君主是否是否有道义,其作为是否顺应历史潮流,是否有大局意识,这在孙子兵法的“五事”放在第一位,即“道、天、地、法、将”,在“七计”中也放在了首要位置,即“主孰有道、将孰有能、法令孰行、天地孰得、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因此,孙子兵法对于这个“道”,是极为重视的。而什么是“道”呢?本人认为,就是拥有人心,人心所向就是“道”,人心所背就是“不道”,更进一层说,就是拥有良好的群众基础,军民团队一心,党君关系融洽,具有很好的政治和人文环境。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为“君”就要谋求整个国家的安定团队,要让人们安居乐业,谋求人们的广泛支持,谋取国民的自由、平等、民主,做到“民老有所养,幼有所安”。正如三千多年前的孔子的弟子子贡问孔子如何做到国富民强,百姓安居乐业,孔子说:“足兵、足食、民信。”而如果只能保留一项,非要去掉其他两项,那就是“去兵、去食”,留“民信”即可。而“民信”是什么?其实就是一种“道”!国家可以不富强,兵寡人稀,但做为管理者、统治者,其一定要做到“民信”,如果民无信,那即使“足兵、足食”,倘若一时取胜,但最终也无济于事,失败依然会降临。三国时,董卓、袁术“兵不可谓不强,食不可谓不多”,但其为政的“无道”,最终走上失败的道路,退出历史舞台。民国初年,袁世凯不管军队、粮草都远大于国民革命军,但其逆流而上的称帝行为,最终导致各地纷纷自立,并使其成为孤家寡人,弄得身败名裂,这就是“无道”的行为。逆流而上的人,注定会失败;顺流而下的人,注定会得到自己的成果。“智者顺势而谋,愚者逆势而动”正是这个道理。

  启示:

  在现代企业管理中,不管是高层和基层管理人员,往往会犯一些“不道”的低级错误,如不能很好地融入到团队里,孤芳自赏等,尤其是一些高级“空降兵”,总是以自己出色的工作能力或MBA学识、海归留学的厚实阅历,然后大张旗鼓地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岂不知,在中国式管理中,一意孤行的后果往往受伤的是自己。因中国式管理即不同于西方式管理,西方式管理,错就是错,对就是对,而中国式管理,我比较赞同“二元法”,对中也许有错,错中也许有对,对与错之间有一个“灰色地带”,即太极精神。如果一个高层管理者,不能很好的辨清这种“道”,那就是“不道”,就会陷入逆时而动的局面,最终让自己走向失败的结局。

  三,重视君将关系,讲求刚柔相济。孙子兵法认为,为“君”一定要重视与为“将”的关系,两者配合得好,国家就会兴旺,两者配合得不好,国家就要衰败。而这与易经中“阴阳两配,刚柔相柔”的道理是一样的,乾在上,地在下,讲求一种上下的默契,这样就会“天地交而万物生,上下交而其志同”。而孙子兵法所云的“知兵之将,生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正是易经的这一精神实质。什么叫“辅周”?就是说,君与将,两个人配合默契、相互信任、不存猜忌之心。什么叫“辅隙”?就是说,君与将,两个人配合不默契,之间相互猜忌对方,充满不信任。配合默契,相互信任,国家必强;配合不默契,相互不信任,国家必弱。因此,对于为“君”,对于自己的“将”要么不用,要么用之不疑,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即是这个道理。但在驾驶“将”时,并不是说,我放权了,我就不管你了,我仍然要做到时刻与你保持密切的沟通,以防过分放任或过分骄纵。当然,这是为“君”的心态。另一方面是为“将”的心态,那也要主动与为“君”沟通,如此双方才能建立默契关系,为“君”才能更大胆的对你授权。因为如果不这样做,即两者不保持默契关系,那么就极容易受到小人的挑唆,而最终受损害的还是你们之间的“君臣”关系,然后导致悲剧的上演。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不正,虽令不从。”但他并不是说,只要事事做到问心无愧就具备君子的条件了,除了提升自己的修养,一个真正的君子还需要学会变通,即要“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要“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其中“孙以出之”和“危行言孙”中的“孙(同逊)”即是要学会讲策略、讲方面,不能在一棵树上吊死。

  启示:

  现代企业管理中,作为企业的最高决策人,不能把企业的事情交给自己的高级管理者以后,就撒手不管了。本人以为,我们平常说“最懂事的董事长”不是指什么事都不管,而且指要把事情放任给总经理,不参与具体的行政管理事务,但对于“人”这一要素,还是需要“管”的。这个“人”即包括与CEO的处理关系,也包括与中高层管理者处理好关系。因为董事会把握着企业战略的决策权,如果不能与自己的CEO和中高层管理者保持融洽的关系,那么战略就不会很好地得到贯彻落实。易经的“动静有常”“刚柔相济”的道理就在于此。

  四,放权自若,任之必信。孙子兵法云:“将能而君不御者胜。”意思是说,一个国君其能力可以一般,可以平庸,但对于其“将”就一定要做到“用之不疑,疑之不用”,要懂得放权,要把该属于“将”的权力完全交付给“将”,而不在形式上约束他们,这样就能够取得胜利了。一个为“君”最大的悲剧不在于自己有多么愚蠢,而在于不能很好地用人,更进一步说,就是不能把自己的权力与自己的“将”共同分享,以致使自己成为“失道寡助”的一方;同理一个有才华的“将”最大的悲剧也不是自己的才华得不到施展,而是遇上一个不敢放权、疑神疑鬼的君主,以至使自己处处受制于君,不能施展自己的才华。北宋的衰亡,也许不在于“国之不贫,兵之不勇”,最大的责任跟宋王朝及其君主制定的“文统武”的文官体制有关,如抗金大将岳飞率领的岳家军,在前线节节胜利,但后果是什么呢?等来的是十几道“搬师金牌”,北宋的君主完全没有做到“将能而君不御”的兵法准则,甚至任用奸佞,残害忠良,以至于最终把自己的政权推向的火炉。孙子兵法说“君命有所不受”正是这个道理。做为“君”如果不能在决策权上下放给自己的“将”,那最终损害的将是双方,用到整个大局的整体利益。而这种放权,就要一个为“君”要有“择将”的能力、大局的意识且重视君臣关系的沟通与培养。

  启示:

  在我们的企业管理中,最高决策人如果要使整个团队有效率,必须把自己的权力下放给自己的CEO和中高层,而不敢放权无非是两种:一是不信任下属的忠诚,二是不信任下属的能力。而解决这一点,没有固定的办法,办法只有一个,即只能从提升自身素质上下功夫,即提升自己“择将”的能力。如果自己都不会用人,或没有这个鉴别人才的能力,那对于企业管理来说,就是一场赌博,最终的结果只有自己去承担。论语有一句话用在提升管理者素质上也比较恰当,即:“活到老,学到老。”素质,要从哪里来,就是“学习”中来,一就是从书本上学,二就是从人生的阅历中总结,三就是从别人的经验中提炼出来。世界上,素质的提升,无非这三种形式。(后文待续)

  作者系知行力策略



>> 上一篇:
孙子兵法中为“将”的五大IQ与EQ
>> 下一篇:
孙子兵法中为“君”的十二大IQ与EQ(中)

>>推荐阅读文章:

  • 微信咨询,获取团报名额
    领取更多优惠!
    了解同学资源!
  •    

更多疑问 全面解答

在线为您解答所有疑惑

免费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