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事件

用历史烛照未来,以创新引领成长

用历史烛照未来,以创新引领成长
—写在新华社建社80周年之际  新华社80年走过的光辉曲折的道路,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现代通讯事业从无到有、由小到大的历史写照。最后,新华社以80年的新闻实践丰富并发扬了我党和新中国新闻事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用历史烛照未来,以创新引领成长

——写在新华社建社80周年之际

新华社80年走过的光辉曲折的道路,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现代通讯事业从无到有、由小到大的历史写照。时至今日,新华社是我党新闻史上自1931年创办,80年来从未中断过的历史最长的中央级新闻媒体。

新华社80年的发展历史,见证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以及改革开放新时期的不凡历程,也在探索前行中留下了值得总结的历史经验和教训。

□ 赵玉明 艾红红

新华社的历史走过三个阶段

纵观新华社80年的历史,从1931年11月在江西瑞金成立的红中社算起,其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职责不同、功能各异的阶段:

第一阶段,1931~1949年,是新华社艰苦创业、在战斗中成长的时期。这一时期,新华社的主要职责是作为党的通讯社,在党中央领导和部署下初步开始对各种新闻信息进行采集与发布,同时肩负对国统区、沦陷区和大后方军民进行政治与军事宣传的繁重任务,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全中国、建立新中国发挥了独特的历史作用。

1931年11月7日,在江西瑞金召开的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之际,新华社前身——红色中华通讯社(红中社)也于当天成立。一个月后,红中社又奉命创办了中央工农民主政府的机关报——《红色中华》报;同时还负责编印“参考消息”(每日电讯)。1934年10月,红中社随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1937年更名为新华社,《红色中华》报改名为《新中华报》。1940年12月,新华社创办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座口语广播电台——延安新华广播电台;1941年12月,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开播日语节目,为中国人民国际广播的先声。在解放战争初期,1947年3月,随着中共中央机关报《解放日报》停刊,新华社又肩负起了通讯社、中央党报和广播电台“三位一体”的重任,出色完成了中央交给的各项宣传报道任务。解放战争期间,面临国民党发动的全面内战,新华社及时转变职能,开始面向全国,用新闻武器配合军事政治斗争,经历了巨大考验,最终与全国人民一道迎来了新中国的诞生。

第二阶段,1949~1978年,是新华社探索和建设国家通讯社的时期。虽然1956年新华社就提出建立世界通讯社的目标,并为此做了很多努力,在国际报道和全球覆盖方面取得重大突破,但由于各种原因,至改革开放前,新华社的工作重点和主要服务对象还是国内报道和国内媒体,基本职能仍然是国家通讯社。作为国家通讯社,新华社在为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伟大强国中发挥了应有的历史作用。

新中国成立后,1949年12月9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颁布的《关于统一发布中央人民政府及其所属各机关重要新闻的暂行办法》中规定“……一切公告性新闻(如关于政府会议、政府重要措施、政令解释、工作总结、外交事件、重要案件等的新闻),均由国家通讯社即新华通讯社统一发布。”①1950年2月27日新闻总署召开的京津新闻工作会议提出:“全国性与全世界性的重要新闻,报纸与广播(电)台均应以新华社为主要来源”,“任何外国通讯社稿件,均需经新华社才能发表,各报纸及广播电台均不得自行抄收与采用。”②同年3月,中共中央发布《关于改新华社为统一集中的国家通讯社的指示》③,在制度上确立了新华社作为唯一国家通讯社的地位。

在此定位下,新华社在加强自身建设的同时,参与并见证了新中国成立后近30年每一个重大历史时刻,忠实记录了我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跨越的非凡进程:

不容回避的是,这一时期,在反右派斗争和“文革”中,新华社的队伍受到了不应有的损失,在新闻报道方面也出现了不少失误,走过一段弯路。

第三阶段,1979年至今,是新华社改革开放,迈进世界性通讯社行列的时期。这一时期,新华社一方面不断强化国家通讯社的职能,另一方面则加快了世界性通讯社建设的步伐,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新华社充分发挥了作为党和人民喉舌、耳目、智库和信息总汇的重大历史作用。

为了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为中国改革开放营造良好的国际舆论氛围,1983年1月,新华社确立了新的发展目标,要把本社打造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与中国国际地位相称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通讯社,积极进入国际舆论阵地。

80年来,新华社的职责日益重要,功能不断增强。特别是近年来,新华社全面推进战略转型,加快由传统新闻产品生产为主向现代多媒体新闻信息业拓展,大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初步建成了融通讯社业务、报刊业务、音视频业务、网络业务和新媒体业务和多媒体数据库业务等为一体的全媒体机构。

新华社的历史贡献独一无二

无论从我党新闻史还是中国现当代新闻史的角度看,新华社作出的历史贡献都是独一无二的。

首先,新华社奠定了我党特别是新中国新闻事业的基础。

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即对新闻宣传工作极为重视,各级党、团组织曾先后在上海、北京等地创办《先驱》(1922年)、《向导》(1922)、《前锋》(1923)、《中国青年》(1924)、《赤光》(1924)和《热血日报》(1925)等报刊,并在实践中摸索出一些具有无产阶级报刊特点的工作方式与办报原则。但经过1927年国民党的反革命政变后,党的新闻宣传工作受到重创。

党的新闻事业真正成建制和规模,是1931年党在江西瑞金成立苏维埃革命政权也就是红中社成立之后。之后,从红中社到新华社的发展壮大,使党的办报、办社经验得以有效积累并传承。而在新华社文字广播部基础上成立的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则作为中国人民广播事业的开拓者,继承了新华社的优良传统,引领了电子媒体的新时代。其“报、社合一”、后来的“社、台(广播电台)合一”乃至“报、社、台合一”的运作模式,显示出中共中央在特殊的战争年代,在“党管媒体”的思路下,以新华社为基础培育中央级媒体群的构想。正是在这一意义上,新华社为党和新中国的新闻事业奠定了物质基础,是新中国中央级媒体的孵化器。

不仅如此,几十年来,新华社都是党中央(政府)重要新闻、公告的首家发布者。1978年后这一局面虽有所变化,但直到今天,世界媒体心目中的“中国新闻”仍然是“新华社新闻”的代名词。从这一意义上看,新华社的新闻报道模式和新闻运作理念也为新中国的新闻业务奠定了初步的精神基础,是“新中国新闻”的通用“模板”。

其次,新华社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优秀的新闻工作者,如范长江、吴冷西、梅益、穆青、郭超人、郭玲春等。他们以各自不同的方式,从不同方面为壮大无产阶级新闻队伍和发展新中国的新闻事业做出了重要成绩。

正是有了这样一批有血有肉、个性鲜明的名记者、名编辑、名评论员,才使我们对新华社的品格与特色有了更为感性的认知。

最后,新华社以80年的新闻实践丰富并发扬了我党和新中国新闻事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新华社的创建和发展,继承了我党早期报刊的优良传统,并在自身的实践中丰富了党的新闻事业优良传统。新华社前总编辑南振中曾经将新华社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归结为以下四条:“一是坚持无产阶级新闻的党性原则,始终把当好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作为自己的根本任务,坚持不懈地向人民群众传播马克思主义真理,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二是坚持对党负责和对人民负责的一致性,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满腔热情地反映人民群众的愿望、要求和呼声;三是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把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贯穿于新闻报道和各项工作之中;四是严肃的工作态度、严谨的工作作风、严密的工作制度和严格的组织纪律。这些优良传统和作风,是新华社几代人实践经验的结晶,是党的新闻工作的宝贵财富。”④

上述对新华社优良传统和作风从横向方面所作的总结和归纳是全面而准确的。但从纵的方面,我们还可以略作补充。新华社的优良传统和作风还有一条,即非常重视注意通过对自身历史的梳理,及时总结经验,在此基础上更上一层楼。特别是在纪念建社80周年之际推出的《新华通讯社史》第一卷(1931-1949),使历史经验的总结从个人、部门的角度升华为宏观史论的水平,从而使新华社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得到进一步发扬和光大。

对新华社发展的企盼

80载岁月对个人来讲已是耄耋之年,但对一个正在成长中的通讯社来说却正当壮年,大有可为。21世纪时新华社由大社迈向强社的新世纪,我们企盼再过20年,即新华社百年诞辰之际,它将以强力通讯社的面貌出现在世界新闻媒体的舞台上。

企盼之一是新华社在未来发展中,应着力塑造负责任的大国媒体形象。

2009年10月,国家主席胡锦涛在新华社承办的北京世界媒体峰会开幕式上致辞,要求媒体“切实承担社会责任,促进新闻信息真实、准确、全面、客观传播。”⑤他强调,对各类媒体来说,树立和秉持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重要。在这次会议上,新华社社长李从军也做了题为《媒体的社会责任和公益使命》的演讲,强调“媒体的价值在于运用真实、客观、公正、公平的新闻信息服务,推动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理念广泛传播,推动全球经济健康持续发展,推动各种文明在相互交流、包容、借鉴中共同提高,全面促进人类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⑥2011年6月1日,李从军再次撰写题为《构建国际舆论新秩序》的专文,发表于美国的《华尔街日报》上,呼吁“重构我们的沟通之桥,从而让信息舆论传播在人类文明进程中扮演更加积极的角色”,并提出了“更加公平、更多共赢、更大包容和更强责任”的四项原则,强调“媒体机构既要确保新闻信息传播的公开性和透明度,推动建设开放社会,又要坚持新闻报道的理性和建设性,让舆论传播成为社会发展进步的积极力量。”⑦这一理念的不断丰富和日益完善,显示出新华社在与世界对话中已开始了对于媒体角色与定位认识的独特表达。

企盼之二是新华社在事业规模上进一步发展壮大的同时,更加注重内涵的改革创新。新华社是国家通讯社,又是世界性通讯社。上世纪80年代以来,新华社加快了世界性通讯社的步伐,经过近20年的扩展,目前已基本实现了全球覆盖,多渠道、多功能、多层次的新闻采集和发布体系,每天24小时不间断地向全世界发布多语种、多媒体的海量新闻信息,新闻信息机构的用户已超过两万两千多家。新华社已与与美联社、路透社、法新社并驾齐驱,被称为世界四大通讯社之一。

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内,新华社在巩固和发展事业规模的同时,在深化内涵的改革创新上仍有大量工作亟待开展。诸如不断增强舆论引导能力,进一步提高重大战役性报道和重大突发性事件的报道水平,推进国际信息服务和国际传播能力的建设速度,同时加快内部体制机制的改革,促使新建成的新华网、中国新华新闻电视网、金融信息平台、“新华08”、中国全球图片总汇和多媒体数字库等新媒体业务更上一层楼,早日建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世界性现代国家通讯社和国际一流的现代全媒体机构。

企盼之三是新华社在与西方争夺话语权的斗争中,进一步扩大和增强在全球的舆论影响力。一个通讯社的基本任务就是“消息总汇”,因此,提供消息始终是新华社的主业。但作为一个国家级媒体,在适当的时候发出自己的声音,表达中国立场,又是党和政府赋予新华社的重要职责。尤其是在今日互联网空前发达,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新闻与谣言同在,真知与偏见共飞,需要职业媒体工作者具备更强的洞察力和调查功夫。新华社在发挥传统媒体作用的同时,更应充分利用网络,对各类新闻事件尤其是重大突发性事件不缺席,不失声,既及时报道,随时更新,又依据事实,发表观点,引导舆论,做到新闻又准又快又活。只有新闻报道及时准确、公开透明,新闻评论导向正确、以理服人,新华社才能在关键时刻产生“龙头” 和“压阵” 的作用,吸引媒体和受众关注,久而久之对其形成信息依赖,从而在与西方媒体的较量中争得更多话语权,在全球的舆论影响力进一步加强。(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

【注释】

①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编:《中国共产党新闻工作文件汇编》(上),第290页,新华出版社1980年版。

② 参见《京津新闻工作会议关于(新闻工作)统一与分工的初步意见摘要》,载中央广播局《广播通报》第1卷第7期,1950年4月2日编印。此处转引自赵玉明主编:《中国广播电视通史》,第194-195页,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③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编:《中国共产党新闻工作文件汇编》(中),第1页,新华出版社1980年版。

④ 南振中:《更好地继承和发扬新华社优良传统和作风》,2006年11月07日14:58 新华网。

⑤ 参见《人民日报》2009年10月10日。

⑥ 李从军:《履行社会责任,完成公益使命》,《新闻前哨》2009年第11期。

⑦ 李从军:《构建国际舆论新秩序》,转引自《中国记者》2011年第7期。



>> 上一篇:
“中国高音教父”周发猛应邀担任“中国西部互联网大会”形象大使
>> 下一篇:
麦家新作还原尘封七十年的传奇:刀尖

>>推荐阅读文章:

  • 微信咨询,获取团报名额
    领取更多优惠!
    了解同学资源!
  •    

更多疑问 全面解答

在线为您解答所有疑惑

免费咨询